在秋风萧瑟天气凉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九月,我来到了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,我记得那天很冷,天空飘着薄雨。自己拖着沉重的行李,身边来来往往都是陌生人,手里用力捏住大红色录取通知书,试图给自己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,然而并没有什么用。木楞的被人带到一栋建筑旁,抬头看去,白字红底的横幅上写着:“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迎新处”。哦,原来我是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啊!那是我第一次认知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。
在一排桌子后,我找到了我的班主任张老师。在与她短短的交谈中,我知道了我的专业是中草药栽培技术,而且在我们学校是一个就业前景很好的专业,这无疑给我打了一剂强心针,无处安放的感觉稍稍有了一些慰藉。从她的手中接过相关的资料,拖着行李,前往宿舍,我知道我的大学生活,开始了!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-----我经历了从懵懂未知到逐步接受并热爱的一个全新的过程。
调整组建初期——苒苒新生竹
开学之初,我和刚加入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每位同学一样,对这个学院一无所知,甚至在怀疑自己当初报考这个学院的决定到底正不正确,感觉自己下了一个赌注。而这个赌注失败的后果就是赔上自己的青春与前途,这是我所承担不起的。
带着惶恐的感觉,不久,我们迎来了新生见面会,在这次会议上我知道了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前身是生物工程系,先后经历了两次变革,在2014年4月更名为农学院,又在2016年根据学院的发展需要被重新定名为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。
伴随时间推移,对学院前期认识不断升华,感触和认同在提高。生物工程系2010年9月调整组建,初期确立了新平台、新发展的全新格局,新的生物工程系秉持“知行合一、立德笃行”的办学理念,大胆进行“产教融合、共育人才”,实施了开放性办学,落实“做中学、学中做、教学做一体”教法,采用“四段三结合”开展人才培养,实现了校企一体合作育人新格局。新的生物工程系就如一个刚从雨后萌发出来的新竹,看似是无法蓬壁生辉,却生生不息,却能独自在变化万千的尘世间摇曳着自己那翠生生的光景,独舞在天光月日之下,挺着油绿的挺拔身体,俯首眺望远方。
我很惊讶从2010年到2017年这短短的几年间。如今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。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团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成长的如此之快呢?
开拓之路——无论探索怎样悠长,功到自然成
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,有着自己一套完整的文化自律体系,是学院的师生灵魂与凝聚力,靠文化力量致使我们学院学生们都拥有很强的归属感,这些都和学院的院训,教风,学风,院风分不开,不得不提的是“严谨治教、修业树人”的教风,不得不说的是“明德、善思、勤技、践行”学风,字里行间,浸透融入的是职业教育内涵,凸显的是人才培养规格,彰显的是师风和对学生拳拳企盼之心,这套文化自律体系是年轻的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成长的因素之一。
拿他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说,学院主要培养学生成为中层经理和企业核心技术员。从创院之初就形成了一套“三植入三结合”的人才培养模式,按照“质量、文化、职业、绩效、能力”来指导人才培养工作,落实“教书育人、企业育人、文化育人、服务育人、环境育人”五育人方法,确立“立德树人”宗旨。
就是在这样的理念先行、人文环境下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设立了10个教研室和1个实训技术服务中心。与60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,其中还包括了世界知名品牌德国巴斯夫有限公司,美国陶氏益农公司、云南一心堂鸿翔药业集团,修正药业集团,云南健之佳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,不仅是校外的,仅是校内的实训基地就有8个,有20个实训室,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种类型,新增药品生产技术相关实训室。建成云南领先数码显微活动实训中心、全套农机配套实训室、农业物联网、中草药实训基地、药品生产技术GMP虚拟仿真系统。
通过不断努力和耕耘下,当然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获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1项。荣获“云南省科技进步奖”二项和国家“黄炎培杰出教师奖”一项和“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奖”一项等等;主编全国高职高专教材、出版农业科技专著多本,承担“云南省科技增粮项目”、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项”、曾经承担“云南省高职院校农牧渔骨干教师培训项目”,具体承办四届“云南省中药技能大赛”,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以上奖项11项,这些成绩都是令人骄傲的。在拥有那么多成绩时,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依旧低调,一直在用实力说话,努力奋进,不骄不傲。
红烛教师——学贵得师,亦贵得友
在农学与生物学院的大多学生都有一个共性,那就是和老师关系都很不错。似乎大家都有一个认知,那就是课堂上他们是我们的老师,而生活中却更像是我们的朋友。
现在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共有教职工37人,教授6人,副教授7人,副高以上占专任教师比例44.8%;研究生(含博士研究生)14人,占专任教师比例48.3%;专任教师中“双师型”教师占90%,农业农村部教育教学名师1人、省级教学名师1人。我到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已经快一年了,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老师也接触了不少,每个老师都有他的特点。但我在其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,那就是每个老师都是“好面子”的,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,老师们为此也付出了心血。现在我们学院形成了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群、药业专业群和水产养殖特色专业群,主要服务云南省重点产业,高原特色农业和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,发展空间很大。
每个专业群都有专业老师一一负责,他们是我们学院的先锋。他们用爱心和责任心,很好的诠释了教学就是从心灵塑造,即以精神造就精神的伟大事业。经过艰苦努力的锻造,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铸就了一支师德高尚,业务精良,锐意进取,甘于奉献的干部教师队伍。他们以教书育人为目的,虽呕心沥血,却“衣带渐宽终不悔”。他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,一流的教学风格,促使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一步一步走得更远。
面对如此“好面子”的老师,作为学生,我们是否应该真诚敬献满腔的热情,无限的温暖和一颗赤诚的心呢?
温馨学生会——服务同学,互相欣赏,彼此成就
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学生会有14个部门,涉及了方方面面,新生入校,学院学生会就开始组织招新。我加入的是新闻部,从最初满怀着一腔热血,只为锻炼自己,到现在遇事虽不说是游刃有余,但却还算是能做好。当然,学生会对我的帮助只多不减,在这里面只要你想学,那么就会给你这个机会,就怕你不想学。
大学课余生活相比较中学来说更加的丰富多彩,各种主题的晚会和各种类型的比赛多得让人目不暇接。而在这些活动的背后都有其特定的意义,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展现自我风采,丰富同学们的生活,在自娱自乐中实现“有教无类”。
放飞梦想——志当存高远
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,深入泥土便会消失不见,可汇聚成河却是川流不息。如同我们,在许多的困难面前,一个人总是凸显着单薄,而无法作为,可当我们团结起来,却可以创造无数的奇迹。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发展不是你的事,也不是我的事,而是我们的事。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滴水,分散开来,都是微不足道的,可当汇聚一起时才会发现这其中力量的强大。我相信我们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师生就是如此。
让我们立足当下,放眼未来,共同努力,谱写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美好的篇章。
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袁阳